盛夏的竹南塭內,海風吹拂紅樹林,紫斑蝶輕盈飛舞,一旁的長者正向孩子們講述牠們遷徙的故事。這幅景象,正是我們努力守護的風景:自然、文化與生命在這片土地上共存。
然而,這樣的美景正在世界各地逐漸消失。根據世界經濟論壇《全球風險報告》,生物多樣性流失被列為未來十年最嚴重的風險之一;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報告更揭示,過去50年間全球陸地生物數量平均下降69%,淡水生態系更銳減85%。這不僅是環境議題,更牽動糧食安全、經濟穩定與世代永續。
在此背景下,環球晶圓選擇從台灣營運據點在地社區出發,攜手國立聯合大學、苗栗塭內社區發展協會以具體行動回應自然保育的急迫性,並實踐「經濟與永續並行」的理念。
從一場教育活動,啟動守護的承諾
2023年,環球晶圓首次與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塭內社區合作,舉辦環境教育活動。當時,我們深刻感受到,這座濱海小鎮擁有國寶級紅樹林、潮間帶生態及珍稀的紫斑蝶,卻同時面臨棲地破壞與人口流失的挑戰。我們也問自己:「企業,能不能做的不只是減碳?還能為這片土地帶來什麼價值?」
答案,來自「共好」兩個字。
2024年,環球晶圓攜手聯合大學與塭內社區,共同啟動一項結合生態保育、教育推廣與地方創生的創新專案,讓保護自然不再只是口號,而是一段攜手共創的旅程。
科技與自然的對話:從OMO到智慧溫室
第一個亮點:OMO(虛實整合)互動導覽平台
一套結合線上與線下體驗的生態教育系統,專為塭內的生態特色設計,以最具代表性的紫斑蝶為主題,導覽中設計多個關卡,例如透過 AI 圖像辨識搜尋紫斑蝶喜愛的植物,並結合手機遊戲實境互動,再搭配問答與積分制度,提升趣味性與參與感。不論親子共遊,還是學生校外教學,都能在遊戲中培養對自然的好奇與尊重。塭內社區的高齡居民也受培訓成為「社區導覽員」,使導覽內容結合生態知識與地方文化,實現「數位+人文」的新型態環境教育,讓地方記憶與科技共存並持續傳承。
第二個亮點:互動生態網站與生態資料庫
專案另建置塭內社區網站,希望其不僅是一個資訊平台,更是一套兼具教育、研究與互動功能的數位生態網站。社區官網整合導覽活動資訊、社區公告與互動專區,便於遊客事前預約、事後回顧。此外,建置的生態資料庫,彙整了塭內棲地的生物種類,涵蓋潮間帶螃蟹、紅樹林植物到紫斑蝶棲息記錄,並以數位化方式定期更新。遊客只要用手機拍攝動植物,AI 即時辨識系統即可提供物種名稱、棲地特徵與用途。資料庫也開放居民與遊客上傳觀察紀錄,並供大專院校研究使用,成為共享的學術與社會資源,讓塭內的生態價值真正「看得見、用得上」。
第三個亮點:塭馨畔海智慧菜園
除了投入經費支持專案,環球晶圓同仁亦前進塭內社區,協助設置一座占地約144平方公尺的智慧農業實驗基地,不僅栽種蔬果,更結合IoT智慧聯網與自動化控制,作為智慧農業的示範場域。溫室內配置微型氣候站,可即時監測氣溫、濕度、風速與雨量,並搭載土壤感測器以檢測溫濕度與EC值(反映養分濃度)。透過ESP32控制模組與雲端資料庫,相關數據自動傳送至Web管理平台,並驅動智慧澆灌系統,使噴霧器與滴灌設備可依據環境條件自動運作,實現精準節水灌溉。搭配瀏覽器儀表板,管理者得以遠端即時監控與操作,落實「科技守護農業」的願景。此外,導入「可食地景」設計,將綠意與食材結合,讓居民與遊客參與食農教育,實踐「從土地到餐桌」的永續理念。
地方創生,全球永續:從塭內啟航
2025年夏天,本專案在塭內社區舉辦第一階段成果發表會。當天,企業員工與眷屬、地方官員、學界代表及居民齊聚,體驗OMO互動導覽,並走訪「塭馨畔海智慧菜園」。近百位參與者在AI辨識遊戲中驚呼、在紅樹林故事裡微笑,我們深知,這不僅是一個專案,而是一段將自然、科技與文化緊密編織的故事。
環球晶圓期望己身出發,擴大永續影響力,將這套模式能在未來推廣至更多社區,成為地方創生的典範:讓科技賦能生態,讓企業成為社區夥伴。
守護自然,從塭內開始。當夕陽灑落紅樹林,紫斑蝶依舊飛舞,我們相信,企業的責任不僅是創造營收,更要守護這片土地,讓自然生態的多樣與美麗,延續在每一道海風裡;讓經濟與環境共生,讓下一代仍能看見這樣的美景。